追溯英伦自助餐衍变史

责任编辑: 572582.com

一位久居伦敦的英国朋友,三年前搬到了南欧,最近回来一块聚餐,发现每样菜上桌,他都举起相机摆盘拍照,这是以前他从来没有的习惯。问他,他说长期在外,欧洲各国的人一提起英国菜,都只知道炸鱼薯条,久而久之,他也就生出了捍卫自家菜系之心。

“英国无美食”的定见,就跟“英国天天下雨”的名声相似,英伦夏季的晴天明明是常态,尤其是在高达30摄氏度的本周,有花园的人每天都担心大太阳把植物烤焦;英国从农耕到牧牛羊、再到海产的资源也丰富而充裕,传统家常菜当中的发酵、烟熏、煎烤等各大板斧,都并不比北欧各国逊色。要怪,还得怪战后美国快餐对各国市场的迅速垄断,英国菜才落得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零落名声。

然而这些年一代代厨师的本土菜意识陆续归来,即使不计受外国影响的融合菜,“当代英国菜”也早已自成门派,城乡里的好餐馆开得目不暇接。但这其中,并不包括自助餐。

近数十年以来,“自助餐”在英国的地位远不及在国内,主要原因是市面上的自助餐大部分是价格低廉的中式自助餐。初到伦敦那几年,不太了解市道的自己,没少光顾这样的“西式中餐”自助,各种我在国内时从没吃过的口味如“甜酸鸡”、以及手艺不太讲究的春卷、早已做好的炒饭、炒面等堆在简陋的餐台上,10多镑的亲民价格,任你吃到饱。

除了中餐自助,英国的自助餐还多见于大小酒店的早餐桌上,基本品种不外乎一盘蘑菇,一盘焖豆子,一盘香肠和培根,有时还有炸土豆丝饼。稍为精致一些的酒店早餐,都会在自助水果和欧陆早餐小点的基础上,外加散点的主菜;小型精品酒店,更是直接撤掉自助的选项,只保留新鲜的热菜项。现点现做,与不知放了多久的冷盘菜形成了反差。久而久之,“自助餐”成为“简陋”和“不讲究食物”的代名词,对食客的吸引力越来越少。

然而,最近一个周末的乡村庄园行,在一个挑高天花板的大玻璃房里用过一顿自助餐后,却令我印象有所刷新。这座名为The Grove的庄园虽属于赫特福德郡,实际还在伦敦的外环高速公路M25之内。寸土尺金的伦敦市郊,居然存在这么一片占地300英亩的私家庄园,入口却并不起眼,公路边上驶过也就驶过了。

英国并不缺类似由昔日贵族传承下来的乡村庄园。不少历史渊源深厚的建筑,到了今天都改造成为新式厨房,请来一两位英国名厨,开办出精细料理的试验田。The Grove却另辟蹊径,庄园里开了一家印度菜,还开了一家自助餐,划分多个餐台,分别供应英式烤肉、当日海鲜、意大利面食、日式寿司、素食,以及在泰国、印度菜之间轮换的亚洲菜系。

龙虾尾、八爪鱼、海螯虾等食材都是非冷冻的英国本地海产,肉档上的烤本地羊腿和烧烤牛排,以及就餐环境和服务,都使人任想到国内五星酒店常见的情景。端着盘子排队的顾客,空气中掩藏不住的一丝丝迫不及待,贵价食材如龙虾一出来不久就被一扫而空,如此种种都不陌生。

尽管任吃不限,我看到英式烤肉的餐台生意最旺。许多人的盘子上堆满了肉类、约克郡布丁、土豆和蔬菜,简直就是一顿完整的“礼拜天烤肉”。换作自助餐常客,也许会换一种策略,与其一盘主菜塞饱了自己,不如少量取餐,各样都能尝上一点。

这大玻璃房里的自助餐,在乡村庄园里算是绝无仅有。只因自助餐几乎是暴饮暴食的代名词,与优雅自控的贵族形象似乎分属两个世界。The Grove开办自助餐餐厅,令我不由得联想索菲亚•科波拉拍过的“凡尔赛拜金女”《绝代艳后》(Marie Antoinette)。有必要提及一下这个庄园的历史:无论是两百年前还是当代,The Grove都是“往来无白丁”之地。18世纪下半叶,克拉伦登伯爵家族购下此庄园,建起了一幢乔治亚风格的红砖大宅。庄园最有名的主人,是曾三任英国外交大臣的第四代克拉伦登伯爵爱德华•维利尔斯(Edward Villiers),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都曾到这里度假。

二战期间,The Grove曾经成为英国军队的训练营,战后则一度成为英国交通局的培训中心。20年前,庄园得到翻修,广阔的林地、花园与近伦敦的地理位置,很快成为首都居民“在家门口避世”的热门目的地。“城乡结合部”似乎从未如此豪气,庄园自带运河和18洞高尔夫球场,甚至承办过国际高尔夫锦标赛。好莱坞电影《恋爱假期》(The Holiday)和《X战警:第一战》的部分场景,也曾在此拍摄。

在《绝代艳后》片中,有一段无比奢靡的蛋糕自助餐台特写,配合艳丽的衣裳鞋袜不停轮换,与眼前大玻璃房里餐盘丰盛长裙飘逸的场景无缝接合。这里的当然也有一个蛋糕自助餐台,大碗大碗的冰冻巧克力奶油不断被补充,东伦敦潮人区域Hackney品牌的冰激淋无限量供应。被“低廉”压抑良久的自助餐在此扬眉吐气,也令人有意识去了解自助餐在英国的衍变史。

自助餐最初在17世纪由法国传入英国。“自助餐“(buffet)最早在法文中的含义是指摆放食物和餐盘的餐边柜,最初跟金银珠宝类似,是贵族家显摆财富的一种姿态,比如画家亚历山大-弗朗索瓦•德斯波尔特,就画过路易十四时代巴洛克风格的金银餐具。慢慢发展到后来,“buffet”才变成供应食物的一种方式。

至于自助餐台的起源,不少瑞典人坚信,16世纪中期北欧的餐前烈酒传统就是“祖宗”。这种名为”smörgåsbord“的餐前酒风俗,一般是正餐之前,在不同房间摆开各式餐前酒,供大家先喝一轮。直到欧洲开通铁路后,这一风俗才流传到其他国家。在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上,瑞典人就以此作为代表本国的美食风俗,摆出了一桌”自助烈酒“餐台。

英国很早也有了这种显富的“宫廷橱柜“,只是显摆的方式到了18世纪时稍微收敛了一些。到了18世纪末,每把椅子后面侍立一名仆人的自助早餐,在英法的贵族家中重新走俏。1803年的《家具词典》中,托马斯•谢里顿(Thomas Sheraton)提出了一种新古典主义设计,并指出“餐具陈列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重新用于现代,并证明它是现代早餐室的装饰,作为茶具的瓷器柜/存放处。”

在1922年一本关于如何侍餐的书中,餐饮专家莉莉恩(Lillian B. Lansdown)写道:自助餐的概念起源于17世纪中叶的法国,当时绅士们会突如其来登门造访他们想追求的淑女之家。 刚好在The Grove停留期间,我在饭后看了一集近期火爆全英的电视剧《布里奇顿家族》(Bridgerton)新一集,也注意到了荧屏上贵族家各种显摆的细节皱褶之余,公子哥儿确实会经常在女方家中不期然出现。这种突如其来的到访,经常让厨子们慌张忙乱,只能临时到冷藏室里搜集一些食物。

那时候,非正式的午餐或午宴,最初是介于早餐和晚餐之间的轻餐,后来则取代了晚餐;时髦的用餐时间是一点钟,如果打牌的话则要更晚一些。这类“自助餐”有两种类型:一种是客人站立用餐;另一种是在小桌子上进行,客人坐着吃。

莉莉恩继续写道:在“自助”的午餐中,刀子是禁忌的,因此所有的食物都必须是可以用叉子或勺子就能放到嘴里。通常的规矩是由女主人的朋友们担当侍餐服务。“自助”午餐基本包括有饮料:果汁、咖啡、巧克力(从大壶中倒出,或从餐具室用托盘端来的装满的杯子);先上热的肉汤,再上各种开胃热菜;开胃冷菜包括有沙拉、龙虾、土豆、鸡肉和虾;还有热的面包卷、薄切三明治(生菜、番茄、辣火腿等),最后是小蛋糕、冰淇淋和冰冻甜点。

客人从摆放在边桌上的各式菜肴中自行取餐,这种大型社交活动上的自助餐形式,从18世纪开始就常见于贵族圈中,直到爱德华时代,依然盛行于各种花园聚会、舞会和宴会当中,但相比于维多利亚时期华丽的排场,后期则逐渐朝非正式的形式发展。

今日英国市面上“任吃到饱”的便价自助餐,看起来跟上述历史的关系不大,起源或许是1946年首先在拉斯维加斯推出的“一美元自助餐”。战后,自助餐风格的用餐在英国变得普及,并扩展到了中产阶级家庭和公共活动里,后来也逐渐融入到婚礼、公司活动和酒店餐饮中。

文章编辑: 572582.com

克利夫顿:一座百年庄园的轶闻与美餐

张璐诗:克利夫顿庄园已经有超过300年的历史,这里曾经被名家显贵们流连凝视,如今则成为了百姓们的休闲笑谈之地。

寻味在北方

范庭略:从黄骅的海鲜到沈阳的“过年菜”,走马观花的旅途中,品尝的不仅是风味和手艺,也能领略到不同的人们所相信的生活。

当名厨们熄灯离场

范庭略:怀旧与创新是餐饮行业的持续主题,随着时间流逝,有多少人会记住那些激流勇退的名厨?

面包与生活

范庭略:生活和面包一样,过去的一千多年都没有改变,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样子,生活是我们记住的样子。

重新开张的巴黎宫殿酒店

巴黎被授予“宫殿酒店”之称的仅十来家,以顶级服务著称。自3月歇业后,9月陆续开张。如今富豪客户出行减少,他们如何揽客?

瑞士的“铁岭”:蒙特勒音乐节的魔力

温江涛:53年历史的瑞士蒙特勒音乐节不仅发现过众多音乐传奇人物,更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50年音乐数字档案。

气温最极端,口味最诚实

郑静:梅雨季“大火收汁”,上海的高温曝晒如期而至。不管什么“City不City”,不少上海本地人的夏天日常,是从那一碟糟味开始的。

饮食阶级论

真人秀《黑白大厨:料理阶级之战》以独特视角聚焦烹饪及饮食文化,并引发了美食爱好者们的讨论:饮食的阶级鸿沟在哪里?

艺术展:AI的歧视、缺陷与风险

宋佩芬:麦克阿瑟“天才奖”得主Trevor Paglen 9月在伦敦佩斯画廊的个展,从AI训练过程出发,探讨AI如何延续种族主义、阶级分化等偏见。

艺术品拍卖:交割,比成交更重要

凌云:《五王醉归图》再度出现在拍卖市场,引发对能否“顺利交割”的关注。结算,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一大痼疾。

小笼包沉浮

范庭略:面对餐饮业的凛冬,该如何看待一家中式点心连锁餐厅在不同市场的进与退?